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9 本 UX/UI 設計電子好書,設計師想找靈感就快下載來精進 App 設計力

《TO》導讀:UX/UI 很重要我們都知道,但是好的界面要怎麼做出來?不僅靠天分還得靠後天培養,以及對於使用者的了解。以下文章編譯自 Medium,作者 Muzli 專門在網路上探討界面設計相關議題,推薦 9 本 UX/UI 設計電子書,並且一一挑出其特點,想要精進設計力,就來瞧瞧有哪些好書可以納入囊中。
  • 1. You’re Designing It All Wrong!
作者:Webydo & Tal Florentin
Webydo 與 Tal Florentin 聯手寫出一本能幫助你更完善設計 UX/UI 界面的免費電子書,身為專業的 UX/UI 界面設計師的你不下載對不起自己呀!
1vzBUgqE738XVd0D92kaeBw
  • 2. The UX Reader
作者:MailChimp
這本電子書是現今最流行的 UX 新聞的集大全,不載不行啊!
1QKg-UTEmLUF-qdWcMhDyyQ
  • 3. 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普通讀者愛讀電子書的排版集大全: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1pCw2tRZL3wRCZro9fAQ_9w
  • 4. Value For Money
作者:nuschool
了解如何為你的設計工作爭取更高的報酬。新的誠實,不說廢話的指導定價、談判和如何保持讓客戶滿意。
1qSan6IXQHp1C28M_PfNGjw
  • 5. PIXEL PERFECT PRECISION HANDBOOK 3
作者:Matt Gypps
新增超過 40 頁的新內容,以及更新原有內容,讓第三代手冊擁有更多、更好、更美的內容。
1Hm77WzD3jQ0TzELRNb_Uaw
  • 6. COMPLETE A BOOK APART LIBRARY
書籍約 100 多頁,介紹界面完美比例設計大小,包含 HTML5、CSS3、內容策略、響應式網頁設計等。
1bAjgtYvNrJL3JtS0sGWC8A
  • 7. Mobile & Multi-Device Design
作者:Luke Wroblewski
細緻入微的用戶界面設計細節和大畫面思考行動和多個裝置設計用於個人電腦、平板電腦、電視的彙編。
1Wy-3cHVs17d4pv_7Pj7nOA
  • 8. Real-Life Responsive Web Design
作者:smashing magazine
即將出版的新書,探討與現實生活中的敏感選項衍生的智慧型前端技術和設計模式。
1GUH-RjoarySw6f93hYIu7w
  • 9. 10 Keys to Great LandingPages
在這本書內,你會熟​悉使用到達頁面(Landing Page),如何定義自己的目標,並得到規劃的實用技巧,並打造自己的成功到達頁面。
1-B4vNf3xsuM6BgVA32k_Vg
(資料來源:Medium;本文作者:Muzli;圖片來源:baldiri,CC Licensed)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5/11/25/ux-ui/

亞歷山大.考爾德逝世近 40 年 泰特辦回顧展

雕塑不一定是靜態的,也可以隨風起舞。美國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曾運用鐵絲組裝色彩鮮艷的金屬片,創作質感輕盈的大型雕塑,同時他也將這些作品懸掛在天花板下,再藉由流動的空氣撥弄金屬片,讓整個雕塑的形體不斷改變。
今年,亞歷山大.考爾德逝世約 40 年。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以「亞歷山大.考爾德:會表演的雕塑」(Alexander Calder: Performing Sculpture)為題,展示亞歷山大.考爾德近百件作品,回顧他的創作歷程。展期至明年 4 月 3 日。
這次展覽不只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亞歷山大.考爾德回顧展,也首度展出多件從未在英國亮相的作品,包含動態雕塑《黑寡婦》(Black Widow),以及最新修復的鐵絲雕像《兩位雜技演員》(Two Acrobats)。
1716
美國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圖/取自Guardian。

《黑寡婦》受到環境影響 人們會有不同感受

亞歷山大.考爾德原本是位機械工程師,從 1920 年代起開始藝術創作,早期多利用鐵絲纏繞各種雕塑,像馬戲團的動物、小丑、特技演員,甚至勾勒他的好友西班牙畫家米羅、法國藝術家雷捷(Fernand Leger)等人肖像。
1930 年代,亞歷山大.考爾德造訪荷蘭抽象畫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工作室後,被抽象畫巨大、色彩鮮明的圖形吸引,開始以幾何造型的金屬片創作雕塑,同時他利用動力裝置或空氣自然流動,讓金屬片飄移。這些作品被他的好友、達達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稱為「動態雕塑」。
其中,《黑寡婦》是首次在英國展示的動態雕塑之一,這件作品在巴西展示超過 50 年,很少外借。亞歷山大.考爾德於 1948 年替巴西建築師學會(Instituto dos Arquitetos do Brasil)打造一座動態雕塑,他利用鐵絲組裝多個宛如花瓣的黑色金屬片,同時他把《黑寡婦》懸掛在天花板下,當微風吹拂,黑色金屬片便隨之飄逸,《黑寡婦》優雅的外形讓人聯想到一隻蜘蛛或身材曼妙的女性。
「這些元素移動時,像舞者在編舞,人們永遠不會看見重複的動作。」泰特現代美術館策展人蔻克遜說明,亞歷山大.考爾德的作品是一場表演,和欣賞靜態作品不同,人們只能即時體驗。
英國獨立報的藝評家霍莉•威廉斯(Holly Williams)表示,亞歷山大.考爾德的作品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在巴西建築師學會、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等不同地點欣賞,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calder2
亞歷山大.考爾德《黑寡婦》。圖/取自Itaú Cultural。

《兩位雜技演員》損壞超過 70 年 泰特重新展示原貌

除了《黑寡婦》外,亞歷山大.考爾德首度在英國亮相的作品,包含最近修復完成的鐵絲雕塑《兩位雜技演員》。《兩位雜技演員》利用黑色鐵絲纏繞,刻劃一名女人站在男人的手臂上,進行特技表演,但 1930 年代展出後,女人小腿的鐵絲鬆落,作品從此一分為二,而亞歷山大.考爾德生前從未修復這件雕塑。
「修復這個字彙,不存在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字典。」亞歷山大.考爾德的孫子羅爾(Sandy Rower)表示,他的祖父知道作品損壞後,內心相當震驚,雖然他相信沒有人會惡意破壞作品,但他不想再次聽到壞消息,最後選擇不修復《兩位雜技演員》。
在亞歷山大.考爾德過世後,《兩位雜技演員》也被分開販售,經常被視為兩件獨立作品。但今年,泰特現代美術館決定將兩尊雕像修復回原貌展示,呼籲人們不要觸碰亞歷山大.考爾德的雕塑,因為作品損壞,對藝術家而言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1804
亞歷山大.考爾德《兩位雜技演員》。圖/取自 Guardian。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5/12/01/alexander-calder/

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桌子變充電器、椅子變保健專家:IKEA 打造未來智能居家空間 Space10

grg
IKEA 最近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了一間非常特別的概念館,在那兒你買不到家具,也吃不到經典的瑞典肉丸。IKEA 稱它為 Space10,是一間專為任何有設計理念、想法的人所打造的工作坊兼展覽館,這間小小的場域可以跟全球藝術界、設計界、科技界合作,測試、展出「下一代」居家設計雛形, IKEA 希望透過 Space10 激盪出更多有趣實用的發明。
Space10 的場地改建自魚貨處理工廠,原本充滿腥味的漁場經過丹麥設計公司 Spacon & X 改裝後,如今成了研究中心兼展場空間,營運方式類似 17、18 世紀法國上流社會所舉辦的沙龍聚會,來自四面八方的教授、學生、藝術家、設計師等人才齊聚一堂,參與館內的工作坊或展覽。
在 Space10 裡,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設計,像是先前舉辦的工作坊中,館方指定參與人幾個事先決定好的主題來做為設計的導向,如從搖籃到搖籃 ( cradle-to-cradle) 的主題,主要傳達一個永續經營、廢物利用的生產系統概念,從這邊發展出許多不同創意:
充電桌子:來自哥本哈哥互動設計學院的學生,就因此想出了一個有趣的點子,他們設計了一張能夠從高溫 (如裝有熱飲的馬克杯或是發燙的電腦) 中收集能量,並轉為充電電能的桌子
rvrvr
彈屁股座椅:現代人常坐不站,若擔心坐太久、下半身無限腫大的話,這個透過 app 監控,能適時「彈」起座椅、提醒大家要動一動的椅子,就很適合你。
ikea-space-10_22
也或者是,針對常常洗澡洗到忘我、忘了時間的人,水龍頭 Cloud Burst 會監控用水量,只要用水量一超過設定目標,它自動會閃起紅色警示燈,提醒要節約用水囉~
ikea-space-10_19
IKEA 的創新概念經理 Göran Nilsson 就說到 「如果沒有 Space10 ,這項計畫在 IKEA 設計大概要花上一整年的時間,可是這群學生只花了兩周就做到了。」
first-b55948ed5d3c69e5d60408d9d8769c28333675a5bfb52c98f8a91d2ea39c7b63-1024x683
這就是 IKEA 創立 Space10 的願景,讓創意思考的力量無限延伸。「Space10 設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生產什麼產品,而是為了幫助更多概念的啟發。」 Nilsson 說到。
(資料來源 : Wired ;圖片來源 :  Space10 )



文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5/12/09/ikea-space10/

漫畫登世紀藝術殿堂《L’OUVRE 9 打開羅浮宮九號》台灣起動!

 過去市場上,我們一直將漫畫視為通俗、娛樂、商業作品的產物。漫畫家繪圖必須以市場和讀者為主,並且達到出版社銷售額,而大賣賺取收入和版稅權利金。因為太過於日常,實在很難想像有一天,漫畫也能榮登法國藝術之最「羅浮宮」參展,踏入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與世界畫家等等的經典之作共處一室,將漫畫視為第九大藝術類別。
《L’OUVRE 9 打開羅浮宮九號》展覽是羅浮宮邀請國際知名漫畫創作者入館以「羅浮宮」作為題材創作相關漫畫作品,這次將展出的國際級漫畫家搬至台灣展出,讓台灣民眾目睹新時代漫畫藝術的崛起。
02
羅浮宮作品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觀至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組織的共和政府決定將這些王室收藏品集中於羅浮宮內,作為歷代的藝術博物館向群眾開放參觀。羅浮宮過去興建最初為十二世紀末期,由奧古斯都修建,原意識為了當作監獄跟防禦碉堡,當時的羅浮宮面積並不大,只有現在的四分之一大小,但因為地點偏遠,最後被用來存放王室的金銀財寶與稀世武器。羅浮宮經過歷代帝王的遷移和整修,還有險被拆除和燒毀,最終形成今日的格局。
法國羅浮宮裡面的館藏許多作品是過去從世界各處購買典藏。從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就大量收藏許多藝術品。至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已經典藏約兩千幅大小不等的油畫、一百五十多座雕刻藝術、七百多張素描草搞作品、其他還有大量的工藝美術與針織作品等。在法國大革命後,共和政府又從各處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徵收藝術品。但在拿破崙新古典時期時,征服許多歐洲國家,奪取當地藝術品運往法國,所以館藏現今仍有部分掠奪而來的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隨拿破崙政權的瓦解,羅浮宮就將約五千多件掠奪而來的藝術品,歸還於它原先的所屬國。之後邁入新時代的羅浮宮收藏品仍然不斷增加。並且購買許多各國的珍藏品。在二十世紀末進行了歷代最大規模的整修。
當時也與現代主義建築師「貝聿銘」合作,設計了中央廣場透明金字塔。但這點不管當時或現在,對於這個嶄新的作品適不適合與羅浮宮共存,仍有爭議。但也可以看出羅浮宮主導於時代並進的方向。之後在二零零四年,羅浮宮購買藝術品不在需要國家預算,而以自行營運編列金額,籌款購買。這也使羅浮宮館藏開始出現更多樣的作品於展覽室內展出。
而因羅浮宮不甘於守舊之態,開始出現許多大膽的新生代藝術類別的嘗試。漫畫,這大類別儼然成為羅浮宮展覽計畫之一。從二零零五年,羅浮宮官方開始展開與漫畫之間的跨界合作與對話。當年羅浮宮實驗性的與法國獨立漫畫出版社「未來之城」進行合作,讓當年的出版社的漫畫家以羅浮宮的一件作品、或展室為主題,進行漫畫創作,並在羅浮宮展出漫畫原稿作品,並且推出單行本。在當時的藝術界上造成極大的轟動,並且很快的分成贊成和反對兩派。贊成方樂見羅浮宮的創新與新時代的漫畫藝術登上歷代法國藝術殿堂;反對派則認為漫畫的商業取向與表現過於直接赤裸,且在歷史性與藝術地位上不因隨意為經過深濾而就將作品與歷代藝術品同等收納。不過因為討論度使得羅浮宮這項與漫畫的實驗計畫大成功,一般民眾也相當認可表達庶民喉舌的漫畫藝術,踏入羅浮宮殿堂。而將計畫繼續實行,至今已經來到第十年。
2898371_orig
55904035857019






在二零零九年,羅浮宮開始邀請法國以外的漫畫家來進行合作創作。二零一零年時,以人氣少年漫畫《JOJO 的奇妙冒險》為代表作的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受邀參與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特展「Le Louvre invite la bande dessinée」企劃,和其他不同國家的漫畫家共同發表以羅浮宮為主題的漫畫作品。成為亞洲第一為登入羅浮宮的日本漫畫家,二零一四年日本漫畫家谷口治郎也受到羅浮宮漫畫計畫的邀請,成為第二位進入羅浮宮的日本漫畫作家。這兩位日式漫畫家,還有其它九位曾經受到羅浮宮邀請的各國漫畫家們,和台灣本土漫畫家的羅浮宮創作,都在這次《L’OUVRE 9 打開羅浮宮九號》展覽中展出。
《L’OUVRE 9 打開羅浮宮九號》是以「開啟羅浮宮新藝術之門」為重點。著重於羅浮宮內各項藝術品歷史的「緣起」、不受傳統藝術媒介與嶄新的創作媒彩的「跨域」、和象徵被視為第九大藝術類別漫畫領域的「創新」感。羅浮宮對於這計畫的漫畫創作者採取「無限制條件」,讓創作者自由發揮題材去創造他們的羅浮宮,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以歷史考究的題材、詼諧幽默、冒險格鬥、甚至情愛等不同漫畫家對於羅浮宮多樣的主題內容。甚至配合不同漫畫家的作品打造不同的展覽方式和順序。
這次《L’OUVRE 9 打開羅浮宮九號》展覽更請到全法國團隊親自來台打造展場,以強調展覽漫畫平面藝術圍主體,和各項展場視覺營造,氣氛完全不同於過去走馬看花的一些商業展場,以「紙」為主題貫穿整場和導覽動線,並且如果對於這些漫畫家不熟悉,或看不懂外文漫畫創作,也有導覽語音作為輔助。在整場參觀下來,這些光影的營照和空間美感常讓人陷入於這些漫畫世界之中,而且因為展覽人數控管和各種座談會與演講內容,也加深本次《L’OUVRE 9 打開羅浮宮九號》的參觀舒適度和深度。並定讓過去習慣認知漫畫是小孩看的玩意兒的人,顛覆他對漫畫的刻版印象。
其中也因這次展覽很榮幸的可以到台灣展出,配合展覽也請了七位台灣漫畫家展出他們以羅浮宮為主題的漫畫作品,配合法國團隊的展場表現,小空間藝術展示室,瞬間呈現不輸國家美術館的氛圍。而且台灣漫畫家創作也不亞於各國漫畫家的作品,七位各有特色的漫畫家們展示出精美的創作原稿,而且也推出了合同誌《羅浮 7 夢:台灣漫畫家的奇幻之旅》,從老牌漫畫家:阿推、麥人杰;到新生代以網路漫畫和同人作家出生的:簡嘉誠、61Chi 等新生代創作的七項短篇漫畫作品都很值得一看。
6253149_orig
目前這些展覽展出作品,有三本作品以由過去就持續推廣和耕耘歐洲漫畫於台灣的大辣出版社發行。目前以中文化的作品分別為:谷口治郎《羅浮宮守護者》、艾堤安.達文多《斜眼小狗》、尼古拉.德魁西《衝出冰河紀》。每一本都相當精美,用截然不同或你想像不到的視角去詮釋羅浮宮這個歷今數個世紀的法國頂端的藝術雕堡。而漫畫究竟能不能撐起第九藝術的地位?也許可以等你看過這次世界級的展覽在做決定也不遲。
《L’OUVRE 9 打開羅浮宮九號》
展覽時間|2015/11/28 – 2016/02/28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 – 17:00
休息時間|週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
展出地點|MoNTUE 台北教育大學美術館
官方網站|http://montue.ntue.edu.tw/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MoNTUE2011/
3415140_orig
7066403_orig
7655977_orig
8629159_orig
參展藝術家
伯納˙伊斯列 Bernar Yslaire
尚克勞德˙凱立瑞 Jean-Claude Carrière
大衛.普多姆 David Prudhomme
克里斯.杜利安 Christian Durieux
艾堤安.達文多 Étienne Davodeau
恩奇.畢拉 Enki Bilal
艾瑞克.利倍舉 Eric Liberge
荒木飛呂彥 Hirohiko Araki
谷口治郎 Jiro Taniguchi
馬克安端.馬修 Marc-Antoine Mathieu
尼古拉.德魁西 Nicolas de Crécy
菲立普.度比 Philippe Dupuy
方陸惠 Loo Hui Phang
61Chi
TK 章世炘
小莊 Sean Chuang
阿推 AH TUI (PUSH COMIC)
麥人杰 Richard Metson
常勝 Chang Sheng
簡嘉誠 Jason Chien


文 / 陸坡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5/12/02/louvre-9/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創新思維 ─ 設計 讓產品被看見

Prof_Dr_Peter_Zec
Red Dot Design Award  紅點設計大獎總裁  彼得.塞克(Prof. Dr. Peter Zec)博士
從餐桌上的餐具食器,到現代人不離身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工業設計無所不在;不可否認地,大眾化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如何讓商品暢銷,產品本身設計的確是整體設計策略中重要一環,畢竟在全球化與科技快速發展影響下,要使產品被看見,實為一項挑戰。
雖然產品本身的確是消費行為中最重要主體,然而能吸引消費者目光、成功傳達設計,或許才是最終促使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差異化關鍵。
今日,「設計」應被視為高品質產品、運用創新思維,加上有效傳達設計的一項多元整合。若能將此想法謹記於心,則設計好比是條細長紅線,一舉串起產品、公司與品牌形象。
以產品包裝為例,用途絕對不只單純保護產品而已;包裝設計可被運用為溝通的工具,除了讓消費者清楚了解產品內容與特色,更重要是能同時傳遞產品形象。特別是與生活切身的產品,往往會藉由故事性觸動消費者情感,聯結該產品購買慾望。
經由傳達設計所傳遞透露的生活態度與哲學,面向相當多元。廣告活動會經由強調特定觀點,加以轉化成帶有情感的銷售主張;手機應用軟體則是直接與消費者互動回應。
舉例來說,汽車製造商需要各式廣告,才得以觸及目標客群;廠商必須嘗試各種管道,激發顧客試乘最新車款,體驗品牌打造的獨特世界,經由活動塑造不同車款所代表的特定生活態度。
回顧 2015「紅點傳達設計大獎」評選,我發現創意產業正經歷一段大舉成長時期,不只數位傳達走向新的潮流,實體廣告宣傳活動與印刷技術表現也更亮眼,這些都使產業導向良好多元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創造新專業領域。
紅點國際評審團藉由破紀錄的獲獎數,以及於品質上顯著提升見證此趨勢;同時這項成就顯示獲獎者作品具足以超越業界的水準。經過審慎評估,今年共頒出82項「紅點最佳設計獎」作品,於日前甫結束的紅點盛會上,揭曉各參賽組別中最高榮耀「紅點至尊獎(Red Dot:Grand Prix)」得主,及多項特別獎項,如紅點年度最佳廣告公司、紅點年度最佳品牌等在柏林頒發獎盃。
Awards_ceremony_of_the_Red_Dot_Gala_in_the_Konzerthaus_Berlin_Germany
2015 Red Dot Design Award 紅點設計大獎於德國柏林之頒獎典禮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由台灣參賽者獲得「紅點新銳設計獎」殊榮與一萬歐元獎金。
跳脫窠臼,可以增進創意思考的過程。透過持續不懈地與設計各領域交流互動,可望激發出更多卓越靈感。令人著迷的設計世界正藉由多樣性,不斷地延伸各種可能;也因如此成為我所能想像、現今最活躍的產業。
每天,總有新奇事物值得探索,我相當樂見,當企業於市場發表新產品時,不再只是以產品功能性為主要訴求,而能同時運用聰明的傳達設計打造深刻印象。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5/11/23/new-design-view/

如何從平面藝術預言城市化?音樂、理念、藝術如何並行而上?

動畫電影看城市化。《大都會》──由林太郎當監督跟大友克洋注寫劇本並於 2001 年上畫,改編自手塚治虫先生出版於 1949 年的漫畫《大都會》。
對,這次提及的故事不是漫畫,也不是科幻電影版本的《大都會》,而是動畫版的《大都會-Metropolis》和我的原子筆藝術系列之一的《困戰-Cage》。
Metropolis
電影中的大都會市主要以顏色分為上層和下層,灰暗若冰的冷調子,沉重的色調;充滿活力的暖調子,進取的顏色。用強調視覺性的反差來表達上下階層積累的矛盾。
反觀我的系列作品《困戰-Cage》,一借《Metropolis》的光彩,眼光由沉重的建築物伸延向後面的主角──天空。同是以光暗色調來帶出主題:明喻長此下去,將來的天空說不定是電腦合成的「幻影」(Projection Mapping);暗喻現在的天空還是充滿富饒的色彩,神秘漠測的樣貌。
你喜歡那一個天空?矇騙雙眼的高科技?還是風雲色變的自然?
我的是後者,顏色是來自自然,地球上最富人情味的土產,能讓人理性冷静,也能讓人熱情如火。
Cage_2_150photo from www.renihaymond.com
用大眾化的方式和最平凡手段來談論一些為人所共知,卻被人避重就輕的問題,「城市化直線上升」就是一個好例子了。
過度的城市化會不會就把天空都遮蔽住了?還是跟《Metropolis》的結尾一幕般,最終變成如世界末日般驚人的絕望,繼而驚天動地的崩塌,最後便是磚頭鐵皮滿天飛的潰壞和瓦解?吞噬一切也吞噬自己?
CityLandscape_150photo from www.renihaymond.com
《困戰-Cage》
同在香港或其他城市化的地方,那繁忙急燥的生活裡,會花點時間抬頭看看我們的天空嗎?會看到什麼嗎?天空是什麼模樣的?那是一幢幢的高樓石柱?那是連續不斷的電線杆?陰霾裡的是藍天,還是灰雲?當下城市化的發展是過度,還是正常?是生活所需,還是各國競賽?走到最後,到了將來,頭上的藍天白雲還是天然的,還是電腦合成的立體投射影像?教我們如何進步,如此退步。
Living in urbanised countries and cities such as Hong Kong, do we still have time to look up at the sky and how it looks like? What can we see? Tall buildings, electric poles? Blue or gloomy sky?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speed of global urbanisation and is it necessary? Will we be able to see the blue sky in the future? Is it a progression or regression?
fsdf
而我在創作《Cage》這系列的作品時都會打開擴音器,聴著不同的爵士樂跟藍調音樂,因為這是以都會城市化的天空作主題嘛,當然要有大都會感覺的音樂作陪襯,這就跟動畫《Metropolis》中同樣採用了大量爵士樂作配樂的道理一樣。所以說,數百年什至數千年以來,藝術從來都離不開音樂,音樂如是。與主題共鳴的音樂,對平面藝術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爵士樂是我的作品的禮服,而我在《Cage》系列所選的大多偏向Bebop和Hardbop,跟《Metropolis》中比較古典的 Swing 則有點分別。
其實本人跟林太郎和大友克洋先生一樣,也是爵士樂迷。見笑了這是香港其中一處享受
dgdfgdfgphoto from Google
dfgdfgdf
爵士樂的好地方──Visage One
photo from Visage One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5/12/09/metropo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