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他是人,他反核——普普塗鴉頑童 Keith Haring

凱斯·哈林一生短暫卻傳奇:藝術科班出身、崛起於紐約街頭,年僅 24 歲便在紐約一流畫廊開了個展,躍身為當代藝術圈寵兒….
FullSizeRender 7
“Drawing is still basically the same as it has been since prehistoric times. It brings together man and the world. It lives through magic."
「每個人小的時候都畫畫。」美國新普普藝術家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這麼說。他的塗鴉作品猶如現代漫畫,卻又因為簡單的線條與輪廓,令人直覺聯想到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史前壁畫,甚至是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那是跨越種族疆域時代的共通符碼,說不定連外星人都看得懂。
“I am intrigued with the shapes people choose as their symbols to create a language. There is within all forms a basic structure, an indication of the entire object with a minimum of lines that becomes a symbol. This is common to all languages, all people, all times."
FullSizeRender 25
▲《安迪老鼠》凱斯·哈林&安迪沃荷將兩人最喜好的兒時角色「米奇」融合金錢符號,視為對資本主義金錢崇拜的諷刺。這系列是少見同時擁有兩位藝術家簽名的作品。
出生在賓州的凱斯·哈林,小時候深受迪士尼影響,很早就展現繪製卡通人物的天份。長大後搬到紐約就讀,結交許多藝術家、音樂家、塗鴉者。受到這些人的啟發,凱斯·哈林開始在俱樂部、街頭或是其他場所辦展,並決定創作「親民」的藝術:他會在紐約地鐵的車站中,尋找黑色廣告版面,拿出隨身攜帶的白色粉筆塗鴉。1982 年某日他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訪,他當場利用白色粉筆於地鐵站內塗鴉,結果竟成現行犯遭到警察逮捕。事件透過電視臺的播放,反倒使凱斯·哈林一夕之間聲名大噪。那些他留下的「墨寶」,也成了 1980 年代紐約地鐵特有的風景。
IMG_2236
IMG_2212
IMG_2219
凱斯·哈林筆下的圖案大多是粗輪廓線,單色、空心的抽象人物動物,色彩鮮明活潑,具有高度辨識性;雖然他\牠們沒有五官表情,但自由奔放的肢體動作往往更簡單明暸地傳達訊息,例如吠叫的狗、跪趴的人等。這些基本元素有時會像是無性生殖般繁衍成一大片令人眼花撩亂的複雜花紋,像是怎麼走都能連通的迷宮一般(不會走著走著就碰到死路)。
IMG_2202
IMG_2220
“Art is for everybody. The public has a right to art. "
不像其他藝術家繪畫要先細密構圖,凱斯·哈林創作往往一揮而就,幾乎不打草稿(或者說早已存在腦海裡),沒多久就能完成,最高紀錄是一天可以創作出 40 件作品。1980 年至 1989 年間,這名藝術頑童的作品蜚聲國際,參與了德國文件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以及惠特尼雙年展。他的公共計畫從設計時代廣場上的動態看板、戲院背板、SWATCH 到 ABSOLUT VODKA 的合作,並且在世界各地創作眾多的壁畫,包含知名的紐約快速道路旁壁畫(Crack is wack),法國巴黎 Necker 兒童醫院的外牆壁畫以及柏林圍牆傾倒前三年西牆上的壁畫等。他也在紐約、阿姆斯特丹、倫敦、東京及波爾多的學校及博物館舉辦兒童繪畫工作坊。他還在紐約蘇活區首創販賣自己商品的普普商店(Pop Shop, 1986-2005)。他認為普普商店是其藝術的延伸,讓喜愛他作品的人們不需高價買下便可擁有他的創作,並讓世人知道,原來藝術確實可以平易近人。
“Art is nothing if you don’t reach every segment of the people."
FullSizeRender 14
FullSizeRender 5
FullSizeRender 20
其作品飽含他對於社會關懷的強烈情緒:愛、生命、死亡、戰爭、以及自由,不同階段的創作反映出人生變化。1988 年凱斯·哈林被診斷出罹患愛滋病後,原本飛揚跳脫的風格,部分轉趨為陰沈晦澀,但他並未因此讓自己墮入灰心喪志的泥沼,一方面成立基金會,致力於愛滋病防治以及兒童福利資金籌備,一方面燃燒快走到盡頭的生命,孜孜不倦地戮力創作,一心為了留給這世界更多美好的東西。
“My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is my ability to draw. I will draw as much as I can for as many people as I can for as long as I can.”
FullSizeRender 26
IMG_2192
他在這顆行星上度過 31 個年頭,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這次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登場的特展除了絹印、海報和裝置逾百件,還播映由 Christina Clausen 執導的紀錄片「凱斯·哈林的奇幻世界」(The Universe of Keith Haring, 2008),其藝術家好友,包含知名當代藝術家 Kenny Scharf 以及小野洋子(Yoko Ono)都受邀入鏡,分享他們對這位早逝藝術鬼才的想法。
“I don’t think art is propaganda; it should be something that liberates the soul, provokes the imagination and encourages people to go further. It celebrates humanity instead of manipulating it.”
展區最後還有一面大塗鴉海報,現場提供彩色筆,歡迎民眾發揮創意在白底黑線之間著色,跟隨凱斯·哈林的腳步,共創一幅普普塗鴉。

IMG_2259
IMG_2256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6/01/28/keith-haring/

(能蓋的話)每棟建築都是超吸睛景點!Víctor Enrich 的奇幻建築設計

victor_enrich-1
現代建築師喜歡把建築設計的歪七扭八已經不是新鮮事,尤其是高樓大廈,若又直又方又呆板,實在很難獲得出資者與評選團隊的青睞。而充滿個性與前衛感的曲線,展現出建築中性感的一面,這樣的建築是越來越受到歡迎,不過當然也有許多走鐘範本可以討論~(笑)。只是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聊醜建築,而是要來一起看看藝術家 Víctor Enrich 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揮,看看歪七扭八的建築到底有沒有極限!

victor_enrich-2
victor_enrich-3
victor_enrich-4
如此誇張的造型,完全把地心引力與結構安全的考量放一邊。雖然應該很少人會誤會,但還是要提醒大家,這些都不是真的建築啊!過去十年來 Víctor Enrich 致力於在扭曲,甚至是翻轉建築,利用數位的方式來融合虛擬建築與實景,讓高樓大廈就像玩粘土一般,想正就正,想歪就歪,想往顛倒放還沒有人能阻止它。
victor_enrich-5
victor_enrich-6
victor_enrich-7
關於這些有點喜感又十分不合理的建築設計,可都不只是隨性惡搞,都是經過 Víctor Enrich 詳細繪製出的數位創作。事實上以他其他的作品看來,想要設計出一棟真能實現的建築,應該是難不倒他的。可是比起照著規範來建造的真實建物,他更喜歡挑戰世人沒有辦法接受、法律不會允許的奇幻建築設計。他讓建築就像是擁有生命一般,又是扭腰擺臀,又是拉筋倒立!
Víctor Enrich 還在 2013 年時幫自己的最大的創作主題「NHDK」系列製作了一支短片(影片 16 秒才開始有畫面),只看那建築不斷變化成各種樣貌,讓人覺得現實上如果也這樣換,好像也還蠻好玩的啊~XD。如果還想欣賞更多作品,可以到 Víctor Enrich 的臉書粉絲頁裡瞧瞧~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6/01/19/victor-enrich/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沈聖博紀念展 用程式碼開展新生命

「人生如此美好,應該再來一遍。」─沈聖博
創作是藝術家的智慧結晶,對已故的數位藝術家沈聖博而言,作品也能代替他在這個世界延續生命。沈聖博遭受病痛折磨時,沒有放棄藝術,反而激發出更多想法創作,同時也到各大學教授課程,推廣「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Floss Art」的精神,讓他的思維與理念被分享與散播出去。
沈聖博的作品沒有變化豐富、色彩絢爛的影像,內容多探討程式碼與數學邏輯的思維,需要靜下心來欣賞,感受科學與人文結合的詩意。對他而言,數位藝術不只有電腦產生的影像,也包含程式碼的運算規則與編寫方式,這三樣元素要共同展示才算是完整的作品。
像他 2011 年的作品《Frames》,不只在畫框內擺放電腦投影出來的影像,還黏貼程式碼的寫法,以及程式碼運算的過程。當這些程式碼被列印與展示,它們變成影像的文字解釋,表達了數位藝術創作的思維與邏輯,彷彿藝術家書寫的詩句。
今年,沈聖博的朋友們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他的創作,與紀念他對台灣數位藝術的貢獻,以「第三回合─沈聖博紀念展」為題,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替他舉辦回顧展,展示他從 2008 年到 2014 年去世前的重要作品。展覽展至 1 月 31 日。

IMG_9505
沈聖博《Frames》細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創作議題轉變 從個人情感到生命哲學

沈聖博生於 1980 年,大學與研究所皆主修資訊科學,受英國數位藝術家 Paul Sermon 創作影響後,決定改從事數位藝術創作,在 2006 到2007年間遠赴英國修讀科技藝術課程。回國後,他開始發表數位藝術創作,內容多關注個人情感與記憶,包含錄像作品《曾經有一棵樹》與聲音裝置《聽,阿嬤的收音機》。
《曾經有一棵樹》是沈聖博回台後的首件作品,影像中有一位穿著白色衣服、臉上包裹白布的人,這個人坐在綠色的門前,雙手不斷翻閱櫻花樹的照片,而照片紀錄了這棵樹從綠意盎然到開花的狀態,表達他在大學期間的記憶與情感。雖然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內心情感的抒發,但人們想要進一步了解、靠近作品時,影像便會消失。
IMG_9365
沈聖博,《曾經有一棵樹》,200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雖然沈聖博早期以個人記憶為創作主題,但他於 2009 年發現自己罹患癌症後,面對病痛與長期治療的煎熬,作品內容轉向生命哲學的議題,積極探索人事物的規律與變化。他開始用程式碼與數學邏輯編寫光影變化,嘗試掌握虛擬世界裡的規則,替日漸無法掌控、受到病痛折磨的身體找到出口。
《pin shadow》便是沈聖博罹癌後的代表作,他在壓克力板上放置約 1200 個白色立柱,接著透過投影的方式,賦予每個立柱虛擬的陰影,宛如日晷的光影變化,紀錄時間的流逝。而這些影子由程式碼演算,會按照編寫的規則移動與伸展,像一個有機的生命系統。
沈聖博在生病後,對藝術創作的熱情絲毫不減,反而日漸增加,他曾說,學著面對死亡,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策展人曾鈺涓表示,展題「第三回合」則來自沈聖博最後一次個展名稱「第二回合」,雖然藝術家去世了,但他的創作可以是他生命的延續、新生命的開始,用作品展開他的「第三回合」。
IMG_9531
沈聖博《pin shadow》細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6/01/17/frames/

西海岸創意生活美學提案 ─ 舊金山冬季手作展

旅居舊金山多年,每年冬季的西海岸手工藝展(West Coast Craft),總令我心曠神馳,徜徉於西海岸生活美學的浪潮裡,璀璨陽光,涼爽空氣,悠閒而創意橫生。北加州獨一無二的氣候與人文特質,恰巧為此展作了最到位的描述。對,你想得沒錯,「西海岸手工藝節」專注於西海岸各種工藝、設計生活和食品,進駐的攤位以能反映出美國西岸文化、自然歷史,和獨立手作為前提。
DSC09121-800x539
美國從十一月即進入 Holiday Season,也是傳統的禮物選購時節,舊金山自然有許多大大小小、主題繽紛的冬季創意市集,從節慶食物、舊書、­DIY 手作,到美酒啤酒展應有盡有。其中,West Coast Craft 卻深得舊金山人的心,不外乎是它透出的海岸自由生活氣息,所展所見,盡是形塑加州人文,或是受到加州啟發的作品。
來自舊金山灣區、洛杉磯最好的當代設計師、手工藝人和藝術家,每年六月份和十一月,齊聚 Fort Mason 濱海展館,與其說藝術家來此展示自己的作品,不如說是一場體現西海岸生活概念美學的創意集市。總地來說,設計人來這兒找知音找靈感,參觀的人找禮物找收藏或只是找一份品味;這當中人與人的碰撞,作品和買家的對話,即是一幅沒有複製品,最揮灑的蔚藍西海岸人文風景畫!
DSC092151-800x513
展場地點也無一挑剔,選在可眺望惡魔島的臨海展覽館,逛累了出去吹一下海風再戰。展區分三路展開,迅速瀏覽一番再各個探訪擊破,海岸風手作、特色紡織品,與女性衣飾是今年共同的默契;而出席的攤位清一色為女性設計師,又是一項 West Coast Craft 的特出之處。這其中,有幾個攤位格外令我留心。
DSC092861-800x477

會移動的卡車雜貨鋪 – Half Hitch 
DSC091771-800x483
一步入展區,很快看到一輛奶油色 VW Vanagon T3 卡車改造的舖子。是的,你沒看錯,Half Hitch Goods 是個可移動的手工雜貨店鋪,有點類似近年來流行的 Pop-Up Shop 概念,店主 Carrie Caillouette 稱這輛老爺車為「Rolling Shoppe」,車子開到哪創意就到哪,沒有固定店址!車輛不大但裝得下足夠的商品,鋪上地毯地面空間便延展了,甚至卡車的後車廂和倒車鏡也充分運用上了。Carrie 從小醉心挑選特殊禮物送給重要的人,於是她開了自己的手作雜貨店,網羅了來自灣區和世界各地小批而高品質的精美手工藝品,期望讓更多有緣人能尋到充滿故事性和豐富內涵的禮品。
穿上大自然的香氣 – Juniper Ridge
Celine-Thibault-Juniper-Ridge-Wilderness-Perfume-Winter-Redwood-2015-Trip
每一瓶香氣背後,都有一個尋找香氣的故事。Juniper Ridge 承諾瓶裏保存的是一整片原始森林與大自然的味道。創立於 1998 年的野生香氛品牌,始創人 Hall Newbegin 非香水商出身,而是野生愛好者和蘑菇採集者,至今唯一的工作室設在舊金山東灣奧克蘭,因為他們「創造香氣」的實驗室就在加州的森林、海岸線與深山,Big Sur、Inyo Trail Cascade Glacier,每一款香氣名稱皆以採集地點命名。
DSC09128-800x532
每年,一群熱愛曠野的野拓者深入山林,把鼻子埋進野花、青草、灌木、菌類和土壤裡,為了找出散發香氣的天然素材,永續溫柔地採集後,當場製作蒸餾,捕捉到當地最原始的曠野氣息,這種由大地自然賜予的天然調香方式,無固定配方,每年的氣味多少有些不同,改寫了美國的香氛文法。
11072174_10153187197639479_5475828185497080833_n-800x533
Photo Credit: Juniper Ridge Instagram
最出名的 Backpacker Cologne 系列古龍水,具有大地、粗曠未受矯飾的氣味,純天然,香味比市面上的化學香水顯得有些清淡,但能讓人有如親臨波濤海岸旁的曠野,紅木森林中的苔蘚岩石,或是沙漠中一束營火的滋味。原野線香為瑜珈愛好者的最愛,一種自然純淨、無毒的線香,予人一種夜晚置身山林,所聞所見只有新鮮空氣中的舒爽營火。

③喚起大海記憶的復古馬釘帆布包– Susan Hoff
DSC09225-800x528
走進 Susan Hoff 明亮,充滿海洋魔幻浮力的攤位,瞬間被眼前一個個有獨特生命力的帆布包給感染。前帆船教練 Susan,從小在中西部馬場長大,她製作的手袋和配飾靈感,來自多年在海上和馬場的成長歷程。利用回收再生的帆布,韁繩和復古的馬釘,打造具有個性和精湛工藝的原創設計。最經典的 “Knotted Classic" 海洋系列包款,從北加崎嶇的海岸港口,收集退休帆船淘汰下來的帆布,而包包上美麗的復古馬韁繩打結造型,來源則是全美各地農場經年使用的韁繩。這些材料清潔處理後,配上設計師的概念,每個素材都喚起了以前的生活故事,訴說著獨立的產品性格。Susan 品牌旗下所有收入並捐入 1% 給相關環保組織。

④以「蝦子」為靈感的時尚手拿包 – LARISSA
Larissa1-800x533
眼前叫不出名字的淡粉色皮製品,前衛設計好似藝術品,友人拿起揣在手肘間說,「這叫手拿包好嗎? 」果然,回過身,和金鬈髮穿著品味獨到的設計師 Larissa Hadjio 撞個滿懷,「這是我最鍾愛的一款手拿包唷,喏!試拿看看」。美術雕塑科班出身的設計師 Larissa,一心尋找畫室之外的熱情,「我一直找不到合用的袋子」,於是乎,結合酷愛觀賞野生動物紀錄片的興趣,創作出一個個以生物為靈感的創意包款。"Deep Sea" 系列手拿包,以蝦子、琵琶魚、螃蟹、章魚等海洋生物形體為謬思;這個桃粉色的 Tonie Clutch,俐落發亮的小牛皮身形,點綴其上銀色磁鐵眼睛非常生動。而另一系列河馬參差不齊的白色牙齒,跳躍於黑色小羊皮肩背包也是時尚得出眾。

⑤绚麗多彩的公平交易精品手袋 – ILANO Design
DSC09211-800x557
公平交易的商品概念在舊金山灣早已稀鬆平常,只是在這裡,有更廣的一群顧客願意以更高昂的代價來支持。Roseli Ilano其實是作家教育家和行銷背景出身,多年來致力社會正義活動和人權的推廣,「我的啟發一直來自於紡織品,融入我對紡織品和旅行的熱愛,我曾說,要以社會正義為婦女創造良好的就業機會。」眼前這些多姿多采的手袋實現了她的夢想,工作室就在灣區奧克蘭,她的合作夥伴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土著紡織婦女。融合當地民族的色彩和現代樣式的奢華手袋,由皮革和手工編織,一個個生氣蓬勃地在攤位訴說她的故事,說她奢華是因一個要價至少 7000 台幣,但多的是舊金山人愛不釋手。Roseli 的特殊創舉使她獲得 2015 年 #Girlboss(女性創業家)的殊榮。

⑥「Boob女人的咪咪」時髦手作物 – Gravel & Gold
GG_WCC_ad517550-d718-44ec-95c5-517cd931132e_1024x1024
如同店名 Gravel & Gold (礫石及黃金)的一派輕鬆恣意,這個來自舊金山 Mission 區的服飾店,商品設計帶有 Mission 不經意又瀟灑蓬勃的調性。女性衣飾為大宗,卻很順便地糾集投其所好當地設計師的作品,像是呢,簡單個性的鍛造金耳環,出自於 Point Reyes 珠寶師 David Clarkson 之手;而大地系的舒適服飾基本款,則由舊金山設計師姊妹檔 Marie & Karen Potesta 手工編織。談了許多,你或許會好奇那個詼諧枕頭圖樣為何?別詫異,這個印滿各樣式女生咪咪的抱枕,其實才是 Gravel & Gold 最有名的系列商品,名字很直接 — 就叫「Boob 女人咪咪」。現代感強的時髦單品,很難不聚睛研究上頭的幽默圖樣,此系列從上衣、皮包到枕套一應具全,放在家裡沙發上會不會太誘人了,也難怪 SFer (舊金山人)會愛!
DSC09240-800x548
走一趟 West Coast Craft,可能兩手空空而返,但藝術家和參觀者各個開懷愜意。人跟人講求緣份,作品和買家也是一樣。在這裡看不到激烈的商品推銷,而是一份參與分享的過程與悸動,留下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創意絕倫背後所傳遞的獨特創作故事,思考角度與點滴心血。
DSC09171-800x492

West Coast Craft

更多舊金山矽谷居遊靈感,請見<矽谷,Bonjour!>,也歡迎加入臉書,一同眼睛來旅行!
文 / 蘇珊維格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6/01/18/west-coast-craft/

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不必穿越就能體驗 190 年前的貴族享受,落入尋常百姓家的 Holmegaard

在台灣,即便是迷戀北歐設計的人,大多也沒有聽過 Holmegaard 這個丹麥品牌,與 Eva Solo、Stelton、Rosendahl 這些耳熟能詳的丹麥居家品牌相比,他的工藝性質更為顯著,甚至品牌的歷史也比 Georg Jensen 來的更為悠久。
即便是知名百年工藝品牌,Georg Jensen 創辦人 1866 年才出生,那時候已經是 Holmegaard 創立 41 年以後的事了。
剛剛慶祝完品牌 190 周年慶的  Holmegaard,以口吹玻璃創作為主要的作品,他們常常驕傲的介紹自己是「擁有丹麥皇室認可標章」的工藝品牌,皇室認可標章的確是對於優秀品質的肯定,但是這背後……可是有一段關於皇室的小八卦~
Holmegaard 的創辦人是 Henriette Danneskiold-Samsoe 女爵,Danneskiold-Samsøe 這個貴族姓氏來自於她的勛爵丈夫 Christian Conrad Sophus Danneskiold-Samsøe,長長的名字背後大有玄機;這個姓氏據說起源於丹麥皇室的私生子,1677 年克里斯蒂安五世繼任腓特烈三世的國王寶座後,賜與腓特烈三世與情婦 Margrethe Pape 的兒子這個姓氏,而後一路流傳下來(那個兒子是誰的要讓克里斯蒂安五世這麼大費周章賜姓,就不討論了),在現代 Danneskiold-Samsøe 的拼法通常會將 i 改成 j、Samsøe 字尾的 e 去掉,變成 Danneskjold-Samsø( 可以看看有沒有丹麥朋友是這個姓氏的)。
Ideelle_01_04_V01 (1)

LABEL FAMILY SUPERNOVA

220px-Christian_Conrad_Sophus_Danneskiold-Samsøe_1774-1823
Holmegaard 創辦人 Henriette 的丈夫 Christian Conrad Sophus Danneskiold-Samsøe
1823 年在丈夫去世之後,帶著 7 個孩子、必須獨力撐起家計的 Henriette 夫人,接手了丈夫生前心心念念的玻璃廠,全心投入口吹玻璃的技藝製造,終於在 1825 年成功製作出第一件綠色玻璃瓶、也獲得丹麥皇室的許可,自此開始生產各式各樣透著晶瑩微光的玻璃居家用品。
ffo_1972_19_0069_1
henriette kaas lille
Holmegaard 創辦人 Henriette Danneskiold-Samsøe,版畫、油畫不同版本的肖像
歐洲地區,中世紀起到工業革命前藝術家和工藝家就常是貴族階級的門客,藝術品和工藝品理所當然也是貴族專屬的生活享受,190 年來,Holmegaard 見證了丹麥的興衰變遷,由當初領土範圍擴及挪威地區的強盛王國,一路戰敗、戰勝、土地來來回回的割讓收回,最終挪威與冰島從丹麥獨立、君主專制轉為君主立憲,然後再次地,丹麥因為在設計美學上的軟實力,成為居家工藝設計中的強勢文化國家。
Holmegaard 也在這過程中,不斷不斷的擴大了生活居家用品創作範疇,不僅旗下每一位設計師都是玻璃專家,丹麥皇室也仍舊將 Holmegaard 的作品視為御用經典,於是,至今在他們的口吹玻璃作品上,也依然可以在底部清楚看見皇室認可的標章印記。
Holmegaard logo CMYK UK
在 LOGO 上置入皇室標章,也是丹麥皇室對他們工藝價值的肯定。
要不是因為 Holmegaard 推出 190 周年限量的紀念醒酒瓶系列,一時之間也不會想到要跟大家介紹這個古老而優雅的品牌,不過聽說周年紀念款幾乎都只留在丹麥國內、台灣不一定有機會看到本人,只好跟大家分享官方釋出的照片,來想像在紅酒流潟下光影流洩的美。

HO_4800111_01
190 周年紀念款醒酒瓶,與 190 週年限定色日光之缽
HO_4352931_02
除了限定色之外,帶點墨色的湖藍版也有說不出的氣質
HO_4343502
燈籠燭台加了提把跟風口,除了方便在室外提著走之外,也可以讓空氣有流通的管道,不至於因為步伐較快就讓燭火熄滅。
Cabernet_01
近年來除了口吹玻璃,Holmegaard 也生產了許多輕玻璃酒器系列,有不一樣的風格
文 / 北歐特派員 │ 圖 / Geni、Slektenkaas
文章來源: FLiPER    http://flipermag.com/2016/01/23/holmegaard/